• 最新|《研究与发展管理》2025年第1期目录
  • 评来复往|优秀评审意见和修改回复示例(四)文献回顾和研究遗漏归纳
  • 评来复往|优秀评审意见和修改回复示例(三)研究方法
  • 评来复往|优秀评审意见和修改回复示例(二)研究方法
  • 评来复往|优秀评审意见和修改回复示例(一)理论逻辑
主管单位:
教育部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
主      编:
骆品亮
国际刊号:
ISSN 1004-8308
国内刊号:
CN 31-1599/G3

检 索

    第37卷 第1期|2025年

      数字化赋能

    • 摘要: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是缓解我国当前供需结构性失衡、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本文剖析了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内涵,并对数据要素赋能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内在逻辑与传导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数据要素显著提升了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数据要素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加快开放式创新生态建设的方式赋能供应链韧性与安全,且企业数字化转型对赋能效果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数据要素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环境不确定性较低及国有企业中表现出更强的赋能效应。研究结论从微观企业层面厘清了数据要素对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价值创造能力,为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交融提供了新思路。

    • 摘要:数字时代制造企业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融合信息技术范式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以2007—2021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企业为样本,揭示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质量的影响效应,并探究以营商环境为代表的制度赋能作用。研究发现: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质量;法治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创新环境的政府创新补贴水平、市场环境的信用体系建设水平以及要素环境的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水平均发挥正向调节效应,但政务环境的政务一体化服务水平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通过对不同区域营商环境制度调节的异质性分析,揭示营商环境不同维度对不同区域内企业的赋能作用并不相同。研究结论拓宽了信息技术范式理论应用边界,并融合制度变迁理论,将以营商环境为代表的制度赋能作用纳入研究,依据“制度+技术”理论框架为企业实现高质量自主创新提供理论基础,为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扶持制度提供经验启示。

    • 摘要:数字技术创新是驱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推手。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框架下,以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数字技术创新对ESG表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创新能够显著提升企业ESG表现。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创新能够通过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降低财务经营风险和缓解外部环境限制来提升ESG表现。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数字基础设施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的地区、非重污染行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数字技术创新对提升ESG表现的效果更为显著。通过对数字技术创新度进行划分,发现颠覆性和渐进性数字技术创新均能有效提升企业ESG表现,并且颠覆性数字技术创新在数字产品制造业中作用更大,而渐进性数字技术创新则在数字效率提升业中表现更为突出。研究结论提供了数字技术创新赋能企业ESG表现的微观经验证据,为数字化背景下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贯彻ESG理念提供了重要参考。

    • 摘要:本文基于2015—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2019年设立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简称“数字创新试验区”)作为准自然实验,从数字创新视角考察这一区位导向性政策的创新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创新试验区的设立整体上减少了企业数字专利申请总量,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数字创新产生抑制效应,但上述抑制作用主要存在于创新质量较低、政府补贴较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弱以及低效率的“僵尸企业”样本中;数字创新试验区的设立并不会显著影响发明型数字专利申请量,且会引导创新结构向发明型数字专利偏移,表明试验区企业数字专利减少的原因在于创新结构的跃迁。拓展分析表明,数字创新试验区的设立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应用价值与市场价值,但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甚微,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索洛悖论”开始显现。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微观层面数字经济创新效应的研究范畴,也为政府数字创新政策的“红包”精准落袋提供了理论与经验支持。

    • 摘要: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价值共创是驱动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数字孪生作为集成型前沿数字技术,其丰富的可供性成为推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价值共创的关键要素。然而,其具体作用机制尚待深入挖掘。聚焦海尔集团的衣联网、日日顺、卡奥斯三大子生态系统,采用嵌入式案例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发现:数字孪生技术的多维可供性在单一场景、多元场景及生成场景中展现了显著的应用潜力,成为推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价值共创的关键引擎;互补创新连接了数字孪生的多维可供性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价值共创,成为催化这一过程的重要机制;数字孪生的多维可供性催生了聚焦化、多样化和模块化互补创新形态,进而促成了互动式、整合式和转化式的价值共创模式,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效率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数字技术管理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关系相关的理论文献,还为企业在不同场景中有效应用和管理数字孪生技术以实现价值共创提供了借鉴启示。

    • 绿色创新

    •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善为核心路径,需要发挥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的赋能作用。然而,现有文献未能解答何以提升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效能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关键问题。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场景驱动创新的理论基础出发,引入“社会—技术—环境”的体制视角,阐释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实现高效协同进而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逻辑和过程逻辑。研究发现,产业“双转型”需要以“双转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为依托,围绕“双转型”场景开展“双转型”产业创新,促进数字绿色模式、品类、赛道与业态的涌现。从过程来看,产业“双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开始于产业创新范式“双转型”,经过场景驱动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整合重构,最后以“社会—技术—环境”体制的转型直接作用于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共演发展。结合中国汽车产业“双转型”的典型案例,进一步为产业“双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洞见与实践启示。

    • 摘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挑战,农业企业管理者应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能够减少资源利用并降低对环境负面影响的绿色产品创新上。基于注意力基础观的焦点原则和情境原则,考察数字化导向和环境可持续导向的注意力焦点对企业绿色产品创新行为的影响,以及技术动荡性和绿色研发投入两类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43份农业企业样本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数字化导向和环境可持续导向对绿色产品创新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环境可持续导向的正向作用高于数字化导向的正向作用;技术动荡性强化了数字化导向与绿色产品创新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但削弱了环境可持续导向与绿色产品创新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绿色研发投入强化了数字化导向与绿色产品创新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以及环境可持续导向与绿色产品创新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此外,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和中西部地区企业,国有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通过聚焦于数字化导向和环境可持续导向更能显著促进绿色产品创新。研究结果为组织的绿色产品创新提供了基于注意力基础观的解释,有助于丰富有关绿色产品创新特定前因的研究,并为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实践启示。

    • 摘要: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数字底座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日益成为制造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基石。本文基于数字技术可供性视角,通过海尔“可持续灯塔工厂”建设的案例研究,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制造企业绿色转型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应用特征和组织转型目标的交互形成数字技术可供性机制形成的条件;数字技术可供性的内部呈叠加聚合的关系,二级数字技术可供性的叠加聚合形成了对内部生产要素、生产关系和生产能力的优势叠加与功能聚合效应;企业绿色转型主要体现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生产要素、生产关系和生产能力三个层面的绿色变革。生产资源层面,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融合生成和组织记忆两大功能可供性,推动实现绿色生产要素建构;生产关系层面,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感知学习和联动协作两大关系可供性,推动实现绿色生产关系互联;生产能力层面,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流程管理和社会交互两大结构可供性,推动实现绿色生产能力撬动。研究结论丰富了企业绿色转型和数字技术可供性理论,并为我国制造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绿色转型提供实践启示。

    • 创新管理

    • 摘要:本文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探究领导者的LMX接近中心性影响其探索式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并通过情景实验和实地调研,得出以下结论:领导者的LMX接近中心性对其探索式创新行为具有促进作用;LMX接近中心性可以促进领导者获得团队的情感信任与认知信任,进而提升其探索式创新行为,而且相较于情感信任,领导者获得的团队认知信任更能够促进其探索式创新行为;领导者偏好沟通能够显著增强团队认知信任在LMX接近中心性和探索式创新行为中的中介作用。研究不仅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视角拓展了领导者的LMX关系研究,而且为实践中如何促进领导者探索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 摘要:探索创业型企业员工创造力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根据资源保存理论,家庭角色对员工工作创造力可以产生显著影响。通过引入创造力认知的双路径模型,检验了员工家庭—工作资源外溢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家庭—工作资源外溢可以通过提高认知灵活性和认知持久性进而提升员工创造力;在信息通信技术情境下员工的认知灵活性可以更好地被家庭资源激发,但认知持久性则会被削弱。进一步研究发现,高工作正念的员工可以抵御信息通信技术使用对认知持久性的负面作用。研究结论为信息通信技术情境下创业企业员工创造力的家庭来源提供了一些新的见解。

    • 摘要:随着客户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与个性化,一线员工的服务创新水平已成为满足客户需求、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当前服务企业中的一线员工主要依赖既定的服务规则提供服务,缺乏主动创新的动机。基于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构建了企业—工会耦合关系(enterprise-union coupling relationships,EUCR)对一线员工服务创新跨层次影响的理论模型,利用63家服务企业管理者及其491名一线员工的两阶段配对数据进行跨层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UCR对一线员工服务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这一作用能够超越企业管理实践的单一影响;EUCR通过表征认知动机的和谐创新激情和表征社会动机的客户观点采择对一线员工服务创新产生影响;和谐创新激情能够强化一线员工对客户需求信息的加工深度,从而正向调节客户观点采择在EUCR与服务创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客户观点采择能够为具有和谐创新激情的一线员工扩展信息搜索范围,从而正向调节和谐创新激情在EUCR与服务创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丰富了一线员工服务创新的理论基础,为企业促进一线员工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

    • 摘要:中国企业夺取市场竞争胜利需打破低位锁定,向高位引领跃迁并塑造相应的引领型组织身份。而中国传统文化宣扬的情本位理念加深了个体情感对组织身份的影响和塑造作用,但核心身份受众即内部成员和外部客户群的个体情感究竟是如何推动引领型组织身份构建的?这一问题仍然缺少清晰的理论解答,因此,以四际集团、青山实业和飞鹤为样本开展多案例研究。研究发现,情感推动引领型组织身份构建的过程就是情感以不同方式分别推动引领型组织身份三层级结构即引领性理念层、卓越性内涵层和优势性感知层构建的过程。具体来看,情感推动引领性理念层构建阶段以激发积极情感为核心,通过面向身份时序结构寻找情感寄托并搭建情感桥梁发挥情感的撬动作用。情感推动卓越性内涵层构建阶段以封装情感共鸣为核心,通过推动情感的时序性迁移并增强个体—组织身份关联发挥情感的支撑作用。情感推动优势性感知层构建阶段以形成情感承诺为核心,通过开展情感的纵向传染与横向交互并深化身份认同发挥情感的驱动作用。通过揭示情感推动引领型组织身份构建的过程及机制,贡献于相应理论研究并尝试指导中国企业的高位引领跃迁实践。

    • 创业研究

    • 摘要:公司风险投资(CVC)以其资源和产业优势助推创业企业成长,成为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然而,CVC对创业企业的投资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过程,存在悖论性质的紧张关系。对创业企业而言,CVC的介入可以是“如虎添翼”,也可能是“与鲨共舞”。以我国香港联合交易所(以下简称香港联交所)上市的新经济创业企业为样本,分析并检验CVC不同阶段介入对创业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如果CVC在创业企业上市前较早期介入,且持股比例较高,会使市场投资者担心CVC对创业企业有更大的战略控制,甚至可能发生价值占用,由此导致创业企业上市后的市场表现较差;如果CVC是在创业企业上市前较晚期介入(基石投资阶段),则CVC投资者与创业企业之间的权力结构将更易平衡,创业企业能更好地保护自身利益,CVC的价值创造作用更为凸显,由此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进而减少创业企业上市时的抑价程度。基于价值占用和价值创造的悖论视角,结合香港联交所特有的融资架构,对公司风险投资不同介入阶段对创业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行研究,扩展了CVC与创业企业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分析。

    • 摘要:黑暗三联征(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作为负面人格特质,会影响个体的创业决策,但是其在创业失败情境下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探索。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探讨了具备黑暗三联征特质的创业者在创业失败之后是否愿意选择再次创业,以及行业竞争水平对该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手工匹配了IT桔子死亡公司数据库、创业失败者新浪微博数据、天眼查和CSMAR4个数据库的数据信息,获得了523位经历过失败的创业者样本和50多万条微博文本内容。通过逻辑回归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发现:自恋和精神病态的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更愿意选择再次创业,但马基雅维利主义对再创业决策的影响不显著;所处行业竞争水平越高,精神病态对再创业决策的作用越强。研究结论深化了对负面人格特质在创业失败后再创业决策情境中所发挥作用的理解,为创业者、政策制定者提供实践启发。

    • 摘要:家族创业行为具有团队化属性,而跨代团队成员又被赋予了多重社会性身份。因此,妥善处理跨代团队之间的协作关系,成为影响家族企业实现传承与转型的关键因素。现有家族创业的研究集中于接班人的个人英雄主义视角,而往往忽略了对高管团队的关注。根据社会交换理论,探讨了家族企业跨代团队协同创业的生成过程机理。本文立足互惠原则,识别了家族企业接班人与高管团队创业的初始、发展和成熟3个阶段过程;通过进一步研究,挖掘了跨代团队关系断裂机制和跨代创业激励匹配机制,从而明确了跨代团队的治理逻辑。本文构建了家族企业跨代团队协同创业动态生成过程的分析框架,可为面临传承的中国家族企业加快推进转型提供管理启示。

微信公众号

虚拟专题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