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享:国际环境技术知识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局域溢出效应和跨区域溢出效应的测度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31日        点击数量:985

作者:李锴,齐绍洲

原文刊于《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年第5期

 

写作缘起

       如何探索改善环境质量的动力机制,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当前,国家提出新发展理念,抓住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关键,指明了“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目标和发展着力点,体现了倡导绿色经济的信心和决心。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手段和核心解决方法在于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本文统称为“环境技术”),政治合作与资金支持最终都要落脚在作为解决手段的技术创新,缺乏先进的能源节约和清洁生产的环境技术,将无法彻底解决环境问题。

       本文之所以聚焦于此,主要出于以下原因。①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拥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石化、钢铁、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持续存在,需要以环境技术进步作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治理的主要渠道。②在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开放所带来的技术溢出和竞争效应,与近年来更加积极推进的环境规制政策一起,从根本上影响着技术进步的增速和偏向,但二者对中国环境技术进步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学术问题。③研究国际环境技术知识的空间溢出效应,既是从开放层面考量不同外部渠道技术溢出的有效性,也是从绿色视角剖析环境技术知识的动态演化过程,为开放经济政策的制定完善与技术空间溢出提供理论指导和战略指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核心内容

     本文采用基于SBM模型的全局(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度量环境技术进步,借鉴知识分类理论和空间建模技巧,将传统线性的国际研发知识溢出检验模型扩展为空间计量模型,利用国内外环境技术专利数据测算了贸易、FDI外溢知识存量和国内知识存量,结合环境规制指标,基于1999~2013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其对中国环境技术进步的局域溢出效应和跨区域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如下。

     (1)从当期溢出效应来看,货物贸易、FDI外溢环境知识存量在中国整体环境技术进步方面起到了突出贡献,其局域溢出效应和跨区域溢出效应均是正向显著的。服务贸易外溢环境知识存量、国内知识存量和环境规制在局域内和跨区域间表现出强烈的溢出反差,但总体上,国内知识存量有利于提高环境技术水平,而服务贸易外溢存量和环境规制对环境技术水平的影响则具有不确定性。

     (2)从滞后溢出效应来看,估计结果与当期溢出效应结果类似,货物贸易、FDI外溢环境知识存量和国内知识存量均能显著提升货物贸易或投资所在地的环境技术水平,服务贸易的局域溢出抑制了当地环境技术进步。而对于跨区域溢出效应而言,其滞后跨区域溢出效应显著度均有所降低。

     (3)从不同环境技术领域下的空间溢出效应分解结果来看,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专利技术知识存量(货物贸易和投资渠道)对中国的碳减排技术进步有着局域和跨区域的显著正效应,国内自主的知识积累整体上并未促进碳减排技术进步;与“三废”治理相关的国际专利技术知识存量(投资渠道)对中国“三废”减排技术进步没有产生显著的局域和跨区域溢出效应,而国内相关技术知识存量总体上显著为正,这可能跟现阶段国内外环境技术研发投向有关。

 

研究贡献

      相对于现有研究而言,本文的边际贡献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本文将3种渠道(货物贸易、FDI和服务贸易)的国际性技术外溢和环境规制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中,实证比较它们对环境技术进步的作用效果,弥补以往研究只考虑单一技术溢出效应而相对忽略异质性效应这一缺陷。②本文在传统研究知识溢出的线性结构范式当中嵌入非线性的空间结构,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FDI外溢知识存量对中国环境技术进步的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估计出局域溢出效应、跨区域溢出效应以及总效应,不仅可以体现不同外部渠道的溢出程度差异,而且可以为进一步制定提高中国环境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③本文进一步将环境技术分为气候变化减缓技术和“三废”治理技术,结合现实需要,从学术层面对传统的“三废”技术与最新的减缓技术分别进行归类分析,从而在理论和实证上探讨不同环境技术领域的作用机制,这也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基础。

 

未来展望

     从现实趋势来看,气候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气候变化正从一个环境问题演变成涉及全球的政治、经济、贸易和社会等复杂问题。而低碳经济模式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更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也是中国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无疑是中国产业低碳变革的核心问题。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低碳技术创新数据挖掘及分析、减排目标贡献以及气候政策评估等将成为下一步学术研究的重点主题。

 

作者简介 

      李锴(1985—),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和能源经济学。现为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CCEE)成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世界经济系副主任。

团队介绍

 
 
 

      “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CCEE)立足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关注国际气候谈判趋势,瞄准能源经济研究领域的前沿,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我国低碳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心贯彻学校“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基础,瞄准气候变化和能源经济领域的前沿学术问题、国家重大政策问题和全球气候谈判的技术支撑问题,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国际化的视野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把中心打造成国内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重要智库。

       中心主任为齐绍洲教授,中心团队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能源经济学、低碳经济理论、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碳排放权交易、气候政策与国际贸易和投资、气候领域的国际谈判与合作等。

    网址:http://ccee.whu.edu.cn/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