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度重磅 | 2024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科创周:科创加速 拓新领变
  • 第四届中国管理案例学学科建设高峰论坛暨青年研讨会之《研究与发展管理》平行论坛
  • 最新|《研究与发展管理》2024年第5期目录
  • 评来复往|优秀评审意见和修改回复示例(四)文献回顾和研究遗漏归纳
  • 评来复往|优秀评审意见和修改回复示例(三)研究方法
  • 评来复往|优秀评审意见和修改回复示例(二)研究方法
  • 评来复往|优秀评审意见和修改回复示例(一)理论逻辑
主管单位:
教育部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
主      编:
骆品亮
国际刊号:
ISSN 1004-8308
国内刊号:
CN 31-1599/G3

检 索

    第36卷 第5期|2024年

      创新管理

    • 摘要:从中国传统哲学深蕴的整体观与动态观出发,围绕国际化企业发展中固有的辩证性矛盾,将“境外所得”添入已有的四要素分析框架中,考察系统要素之间相生与相克关系交织中如何构成化生、催化的三元循环并结合为负反馈特性的四元循环,揭示国内大循环自主可控的稳定性之源;通过历时性考察识别出与境内循环既对立又统一的境外循环,并构建反映内—外循环“阴阳交五”的动态过程模型。借鉴动态系统观,把复合基础观拓展为动态复合观,阐明并深入解释了双循环系统以“8”字形轨迹运行的理论机制。本文尝试构建具有特色的中国式管理理论,加深了“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演进过程的认识,为国际化企业打通境内外循环和形成独特发展路径提供了学理依据。

    •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理论中关于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论述;其次,从制度、市场与文化3个维度归纳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独特内涵;最后,基于上述理论提出与分析中国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研究问题。研究贡献在于,首先,结合奥地 利经济学派理论厘清了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底层逻辑,为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涌现机理、决策过程与影响机制等问题的探索提供理论支持;其次,结合中国制度、市场与文化特殊性研究中国企业家精神,有助于对中国企业家精神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最后,结合奥地利经济学派理论与中国情境的兼容性与差异性,探索与构建中国企业家 精神理论框架,拓展中国管理实践对西方经典理论的认识与应用范围,进而推动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建设与发展。本文特别强调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理论与中国情境的兼容性与差异性问题,提出研究与探索中国企业家精神理论必须要将西方的经典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注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与时俱进。

    • 摘要:金融与科技耦合发展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支撑力。当前,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耦合提供了重要的新动能——数据要素。为探究数据要素对金融与科技耦合协调发展影响路径,以2007—2021年中国省际数据为样本,测算了金融与科技耦合协调度和数据要素发展水平,实证检验了数据要素对金融与科技耦合结构的作用机制和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要素显著促进了金融与科技耦合协调度的提升;相比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数据要素更能促进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耦合结构的改善;从金融与科技相对发展水平异质性角度来看,数据要素对金融与科技耦合结构的改善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体现得更为显著。影响机制表明:数据要素能够通过研发能力升级和融资能力升级提高金融与科技耦合协调度,从而改善二者的耦合结构。研究结论为中国未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和金融与科技有效结合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 创业研究

    • 摘要:失败恐惧与创业者形影相随,其虽能颠覆创业,但也可成就创业。然而,现有研究却鲜少探讨创业情境下失败恐惧对创业行为和创业结果的激励效应。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从创业过程中的压力情境理解失败恐惧的概念内涵,探索失败恐惧对创业努力和创业企业成长的积极影响。通过对316份创业者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业者的失败恐惧通过提升创业努力,进而推动创业企业成长;在创业者内心更具有使命感和外部环境较稳定时,失败恐惧更能提升创业努力。研究结论从创业行为视角揭示失败恐惧对创业结果的积极效应,深化对失败恐惧激励作用的理解,丰富微观视角下创业努力形成的情境化研究。

    • 摘要:创业激情对于企业的顾客导向战略具有重要影响,但未必总能有效助益。基于角色认同理论和知识基础观,以271家中国初创企业为样本来研究不同角色的创业激情对企业顾客导向的差异化影响,并将知识基础作为资源情境纳入研究模型。研究发现,创业者的发明激情与企业顾客导向战略之间呈倒U形关系,而发展激情与企业顾客导向战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知识宽度会强化发明激情与企业顾客导向之间的倒U形关系,同时还会强化发展激情与企业顾客导向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而知识深度则会弱化发明激情与企业顾客导向之间的倒U形关系,但其对发展激情与企业顾客导向之间正相关关系的弱化效应并不显著。研究结论表明,发明激情对企业顾客导向存在“过犹不及”的影响,知识基础也会有“双刃剑”效应,创业者和初创企业对此应高度重视,以有效激浊扬清。

    • 摘要:社会创业采用商业化的方法为社会问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式,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第四推动力”。然而,我国很多社会企业存在新进入者障碍,难以获取必要的创业资源。文化创业理论指出,新创企业的组织合法性构建和创业资源获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业叙事。既有文献多聚焦于商业创业如何通过创业叙事获取组织合法性及资源,而创业叙事在社会创业资源获取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晰。基于此,以社会创业认知合法性为中介变量、同理心为调节变量,构建了创业叙事卷入影响社会创业资源获取的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研和情景实验的方式剖析了创业叙事影响于创业资源获取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创业叙事卷入对社会创业资源获取有正向影响;认知合法性在创业叙事卷入与社会创业资源获取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同理心正向调节创业叙事卷入通过认知合法性影响社会创业资源获取的作用。研究结论丰富了相关研究,突出了叙事卷入在社会创业合法性构建与资源获取中的关键作用,为社会创业者运用创业叙事获取资源提供了实践指导。

    • 数字化战略

    • 摘要:数字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以其生态化属性赋能城市发展,进而塑造城市创新格局。基于宽度、高度和重叠度的三维生态位理论,构建城市数字化影响创新空间演变的分析框架,并使用2011—2021年284个城市面板数据开展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数字化激发了城市创新活力,尤其是良好的数字生态提高后发城市的创新吸收能力,从而缩小后发城市与先发城市间的创新差距,使我国创新空间演化呈现条件β收敛特征;数字化对创新空间演变的影响取决于城市所处的数字生态位,其中生态位宽度和高度的提升能够提高后发城市的创新吸收能力;生态位的适度重叠有利于促进城市间科创资源共享和价值共创,且该作用受到城市间认知邻近性的调节;不同城市在数字化赋能过程中分化为领跑型、赶超型、中等型、发展型、落后型5种类型,对不同类型城市存在差异化的数字发展策略。研究发现为激发城市数字化发展新动能、促进城市协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 摘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与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虽然各地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鉴于此,系统地构建了解释地区“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包括新企业创立、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分析框架。综合定性比较分析(QCA)与必要条件分析(NCA)方法,分别考察了地区培育不同层次中小企业的具体实现路径与关键制约因素。研究发现:产生高水平新企业创立的组态路径有5条,即“制度优越—数字服务协同型”“制度市场—数字全面驱动型”“制度市场—金融支撑互补型”“市场统一—金融人才助力型”以及“数字驱动—创新人才弥补型”;在上述组态路径中,存在“制度优越—数字服务协同型”和“制度市场—数字全面驱动型”这2条组态路径能够同时产生高水平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甚至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度环境、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人力资本、数字创新水平以及数字金融发展均是制约新企业创立以及“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推动市场一体化建设是帮助地区进一步实现由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向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突破的瓶颈因素。研究结论为地区政策制定者与企业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 摘要:以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的“专精特新”民营企业和同行业普通民营企业为样本,利用对比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专精特新”战略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技术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专精特新”战略有利于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并且这一积极影响来自集中化导向和差异化导向的协同效应,单一侧重集中化或差异化发展容易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机和能力。“专精特新”战略能够通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其数字化转型,即技术创新能力是“专精特新”战略促进企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中介机制。在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或不确定性较低的环境中,企业实施“专精特新”战略更有利于提高其数字化程度。研究结论从竞争战略视角,丰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因研究,也为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借鉴。

    • ESG管理

    • 摘要:服务经济时代背景下,利用服务化优势助力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服务化所带来的动态能力、资源和竞争优势能否与先进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及ESG表现相匹配,以及绿色技术创新和知识资本的作用机制如何尚未明晰。因此,在多维剖析服务化对先进制造企业ESG表现影响机理的基础上,结合2015—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先进制造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服务化对先进制造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并探究了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机制与知识资本的调节机制。结果表明:服务化正向提升先进制造企业ESG表现,且对中小企业和国有企业ESG表现的影响更明显;绿色技术创新在服务化促进先进制造企业ESG表现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知识资本正向调节服务化与先进制造企业ESG表现之间的关系,其中人力资本的调节效果更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服务—创新—知识”三轮驱动下的先进制造企业ESG表现“黑箱”,对先进制造企业合理配置静态资源、动态能力以发挥服务化对ESG表现的促进性影响提供管理启示。

    • 摘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韧性成为组织管理和战略规划中的关键议题。以商道融绿公布ESG评级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ESG评级对企业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ESG评级可以显著增强企业韧性;ESG评级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信息不对称和提升创新能力来增强企业韧性;对于管理层短视程度较低、破产风险较大和市场关注度较高的企业,ESG评级驱动企业韧性提升的作用更为显著;ESG评级对企业的高绩效增长和低财务波动均具有影响,但对前者的影响具有滞后性;ESG评级对ESG得分较高和较低企业的韧性均有正向影响;ESG评级对企业韧性的增强效应尚未呈现出明显的溢出效应;新冠疫情削弱了ESG评级对企业韧性的增强效应。研究结论为企业提供了在不确定环境中增强韧性的有效途径,也为ESG策略制订和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 摘要:基于压力转换理论,本文以2014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库中1 884个私营企业家为样本,构建了私营企业家外部风险感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模型,并探讨了企业家使命感召的中介作用以及党员身份、基层经历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私营企业家外部风险感知负向影响使命感召,进而减少了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党员身份减弱了外部风险感知与使命感召的负相关关系;当企业家同时具有党员身份和基层经历时,外部风险感知正向影响使命感召,进而增加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研究结论说明了党员身份和基层经历在压力评估中的重要作用,丰富了党员高管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揭示了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历练的重要意义。

    • 摘要:绿色创新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企业绿色创新的模式高度离散,根据企业行为理论,环境绩效反馈水平的差异可能是形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以2008—2022年中国重污染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分析了环境绩效反馈对企业绿色创新模式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在环境绩效正反馈时,企业倾向于选择具有“变革”意义的战略性绿色创新;在环境绩效负反馈时,则倾向于选择具有“合规”意义的合规性绿色创新。内部的CEO绿色背景强化了环境绩效正反馈对战略性绿色创新的积极作用,但弱化了环境绩效负反馈对合规性绿色创新的积极作用。外部的环境规制强度弱化了环境绩效正反馈对战略性绿色创新的积极影响,但强化了环境绩效负反馈对合规性绿色创新的积极影响。拓展性分析表明,只有战略性绿色创新才能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对绩效反馈和绿色创新的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企业绿色创新实践提供了经验借鉴。

    • 摘要:绿色创新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举双赢的重要途径。高管团队形成统一绿色创新认知,并积极克服技术路径依赖,对提升企业绿色创新绩效至关重要。基于高阶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的框架融合,利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究高管团队稳定性与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关系;同时,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揭示动态能力的中介机制以及数字化转型的情景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稳定性与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关系,且在非国有企业与非重污染行业企业中更加显著;高管团队稳定性通过动态能力这一中介机制作用于企业绿色创新绩效;数字化转型构成了高管团队稳定性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边界条件,并与动态能力综合作用于高管团队稳定性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过程。研究结论深化了对客观科技赋予主观认知可能性又依赖于主观认知能动性的重要理解,为上市企业结合主观能动与客观数字赋能,促进高效绿色创新实践开展的现实路径,提供理论依据和管理启示。

微信公众号

虚拟专题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

×
专栏征稿|人工智能与组织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