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目录

  • 2023年 第35卷 第2期
  • 出刊日期:2023-05-04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
主编:骆品亮
联系电话:(021)25011599
办公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内
邮编:200433
E-mail:rdmana@fudan.edu.cn
详细信息

2023年第35卷第2期

(下载当期目录)

    特约专栏:创新驱动下长三角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
  • 长三角一体化: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
    杨洋,杨翼昂,夏敏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已成为各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但该领域研究却呈现碎片化、零散化状态。为了系统地分析长三角一体化研究的脉络、进展及空缺,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梳理和评述,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首先,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厘清了不同阶段的情境特征及其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其次,基于知识图谱分析,识别出长三角一体化不同阶段的研究热点和主题。最后,基于长三角一体化研究的阶段现状,从动力体系、赋能机制、协同与演化、治理体系4个方面提出长三角一体化的研究展望,以期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023  .  35(2):    1-14    [摘要](131)    [PDF]()
  • 空间溢出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城市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介效应与时空异质性分析
    徐丹,于渤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开辟区域发展新赛道、加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此,厘清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规律、明晰如何有效释放其创新外溢效能,对实现各地区联动发展和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至关重要。基于2010—2019年我国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空间溢出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规律及特征,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索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从都市圈与城市发展阶段这两个空间与时间维度探讨空间溢出效应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直接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倒U形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对邻近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倒U形非线性空间溢出效应,进而影响邻近城市创新产出;空间异质性上,上海大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的这种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依次减弱;时间异质性上,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从工业化发展阶段到城市化发展阶段,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正向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凸显。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而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提供理论依据与战略支持。
    2023  .  35(2):    15-29    [摘要](80)    [PDF]()
  • 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
    董志愿,张曾莲,张峰源
    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出发,对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进行研究。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研究发现,在此期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综合水平呈平稳上升且保持一致的变化趋势,但创新驱动水平低于绿色发展水平;长三角26个城市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依然属于濒临失调阶段;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差异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区域内差异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上的正相关性和显著的β收敛趋势。研究发现推动了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对增强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互动、加快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3  .  35(2):    30-43    [摘要](108)    [PDF]()
  • 标准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关联:长三角的实证
    余晓,傅洁璐,吴伟
    标准是重要的软联通形式。立足标准合作实现城市间联动,是促进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路径。以长三角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联合制定标准数量和经济联系强度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2016—2020年标准合作网络和经济一体化网络,揭示其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及城市角色的演变规律,并运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探讨长三角区域内两者空间协同演进关系。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标准合作和经济联系拥有大致相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间地理区隔被突破,大范围共享融合得以实现,但经济一体化领先于标准合作;长三角城市群呈现出空间分异状态,网络东密西疏,中心城市以自身优势展示出较强的辐射溢出能力,核心—边缘结构显著。QAP检验显示空间中标准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格兰杰检验进一步验证两者彼此促进,互为因果。研究发现验证了标准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互促关系,拓展了标准治理研究,也启发政策层面以标准合作牵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行性。
    2023  .  35(2):    44-55    [摘要](80)    [PDF]()
  • 创业研究
  • 正式制度改善速度对失败创业者再出发的影响——基于跨国样本的实证研究
    陈心雅,张诗卉,朱沆
    现有研究较少关注动态制度环境对失败创业者再创业选择的负面影响。通过引入微观归因理论,本文提出以下假设:正式制度快速改善会影响创业者对先前创业失败的归因,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难以控制的外部因素,从而不再尝试创业;而男性创业者和集体主义文化中的创业者更多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因而其再创业选择更多受到制度改善速度的影响。基于2011—2015年3 793个失败创业者的跨国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假设得到了支持。研究结论不仅从失败再创业的角度揭示了制度改善过快的消极影响,也有助于丰富对创业失败归因的认识。
    2023  .  35(2):    56-69    [摘要](77)    [PDF]()
  • 家庭创业资本能促进农村女性创业吗?——宗族网络和数字普惠金融的调节作用
    刘志阳,刘姿含
    农村女性创业因其性别身份和特殊创业处境,是创业研究领域的重要现象。相较于其他群体,农村女性的创业行动受到更多家庭因素的影响,但对家庭创业资本与农村女性创业之间的关联,目前还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通过“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分析了家庭创业资本对于农村女性群体创业进入的影响,验证了农村女性创业行为的社会地位提升效果。研究发现,农村女性的家庭创业资本对其创业进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农村非创业女性相比,农村女性创业能够提升其社会地位;宗族网络强度和普惠金融水平分别负向和正向调节家庭创业资本对于农村女性创业的影响。研究结论从家庭视角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女性创业相关研究,从实践方面为优化农村女性创业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
    2023  .  35(2):    70-80    [摘要](97)    [PDF]()
  • 创业者控制错觉对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
    杨特,赵文红,吕斯尧
    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十分重要,从认知视角出发能更好地从源头解释商业模式创新的产生。基于商业模式创新认知视角和行为决策理论,构建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来探究创业者控制错觉对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以及该影响的中介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对373位创业者及其所在新创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创业者的控制错觉对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有积极影响;机会识别和机会评估在控制错觉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创业者行业内联系削弱了控制错觉和机会识别的正向关系,但是增强了控制错觉和机会评估的正向关系,而行业外联系增强了控制错觉和机会识别的正向关系,但是削弱了控制错觉和机会评估的正向关系。此外,行业内联系和行业外联系对于机会识别和机会评估中介作用的发挥也具有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丰富了商业模式创新的认知视角研究,并为新创企业如何使用控制错觉来实施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有益启示。
    2023  .  35(2):    81-96    [摘要](78)    [PDF]()
  • 数字化转型
  • 稳中求变?高管团队稳定性与企业数字化转型
    王浩军,卢玉舒,宋铁波
    缺乏清晰的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统一的转型认知以及连贯的转型战略仍是大多数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所面临的重重阻碍。鉴于此,利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试图从高管团队稳定性视角,剖析组织层面的主观能动性在破解数字化转型困局所发挥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稳定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高管团队的技术熟悉度正向调节高管团队稳定性与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系;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负向调节高管团队稳定性与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系;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技术熟悉度对高管团队稳定性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增强效应将会削弱。研究结论不仅加深了对高管团队稳定性影响企业决策的认知,而且为微观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了指导。
    2023  .  35(2):    97-110    [摘要](120)    [PDF]()
  • 数字化转型对员工创新行为的跨层影响机理研究——基于员工顾客双主体参与的中介作用和企业声誉的调节作用
    许虎,金辉
    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顺应数字时代的关键变革对企业创新实践产生重要影响,但其如何影响微观员工创新却不甚明了。鉴于此,分别基于企业内部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视角,将数字化转型(企业变革)、员工/顾客参与(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声誉(企业身份信号)和员工创新行为(员工产出)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开展了两项子研究,旨在明晰数字化转型对员工创新行为的跨层影响机理。子研究一聚焦内部员工视角,对来自30家企业的322份领导—员工两阶段配对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员工参与均促进员工创新行为;员工参与在数字化转型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企业声誉正向调节数字化转型与员工参与间的关系,且进一步调节员工参与的中介作用。子研究二聚焦外部顾客视角,对来自4家虚拟社区(含22个分社区)的208份会员两阶段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顾客参与均促进员工创新行为;顾客参与在数字化转型与员工创新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企业声誉正向调节数字化转型与顾客参与间的关系,且进一步调节顾客参与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拓展了数字化转型对微观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并为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员工创新提供实践启示。
    2023  .  35(2):    111-128    [摘要](78)    [PDF]()
  • 数字化转型、吸收能力与制造企业双重绩效——地区数字化水平的调节作用
    肖静,曾萍,任鸽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制造企业能否以及如何提升财务和环境双重绩效对构建持续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基于资源和能力视角,采用2015—2020年140家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研究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差异性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和地区数字化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环境绩效的正向影响更强;吸收能力仅在数字化转型与企业财务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但在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环境绩效间没有发挥中介效应;地区数字化水平正向调节数字化转型对吸收能力和企业双重绩效的促进作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双重绩效的影响在企业产权性质、企业成长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化特征。研究结论深化了数字化转型与制造企业双重绩效之间关系的认识,对于引导制造企业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
    2023  .  35(2):    129-143    [摘要](98)    [PDF]()
  • 研究进展
  • 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国外文献回顾与展望
    焦豪,马高雅
    创业生态系统已成为创业研究的重要主题,对建设系统性创业支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于以往基于单一要素视角对创业活动的研究,创业生态系统关注主体互动及其所处环境对创业活动的支持,受到学术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运用编码方法进行文献梳理分析,提炼总结出创业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框架,详细论述创业生态系统的当前研究主题:基于创业生态系统概念界定的系统类型划分与测量研究、创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与治理机制研究、创业生态系统的不同层面影响以及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与演化路径研究。最后,为推动创业生态系统研究,从4个方面提出未来可以进一步关注的研究问题。研究结果对于清晰创业生态系统当前的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推动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3  .  35(2):    144-157    [摘要](48)    [PDF]()
  • 资源协奏及其在异质情境下的作用机制:综述与展望
    黄明,吉祥熙
    作为资源理论的新发展,资源协奏揭示了管理者通过结构化企业资源、将资源捆绑形成能力以及利用能力为企业创造和发展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首先,梳理了资源主动管理视角下资源拼凑、资源编排、资源协奏的概念和作用机制,并提出资源协奏涵盖了资源拼凑和资源编排的主要内容,可以适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情境。其次,全方位探析了企业资源在水平、垂直、生命周期的异质情境下资源协奏作用机制的研究发展,厘清了企业资源通过资源协奏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具体机理。最后,总结了资源协奏在异质情境下作用机制的整体关系,并提出了资源协奏作用机制未来研究的方向。对资源协奏的概念和作用机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有助于资源协奏研究的发展和完善,对促进企业管理者重视资源主动管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023  .  35(2):    158-172    [摘要](56)    [PDF]()
  • 中国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测量的综述与展望
    宋渊洋,王墨林,阎海峰
    现有研究对中国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测量指标和方法繁多,导致相关研究得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结论。为提高测量的科学性,首先分析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构念类型,发现其包含正式知识产权制度、非正式知识产权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执行程度,是一个典型的构成型构念。其次,对75篇中英文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述评,发现大部分测量方法没有覆盖知识产权保护的所有维度,并存在指标选取方法繁多、过于依赖反映型测量指标和间接测量指标以及混用构成型和反映型测量指标等不足。最后,针对现有测量方法的不足,基于构成型构念的测量原理,从全面测量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所有维度、科学选取构成型测量指标和加强对地区非正式知识产权制度的测量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并基于上述建议提出改进测量方案。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中国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测量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奠定测量基础。
    2023  .  35(2):    173-186    [摘要](78)    [PDF]()

信息公告

更多>>

在线期刊

友情链接

重要通知

关闭
专栏征稿|“企业低碳与ESG价值创造” 专栏征稿|“数字社会创新与价值共享” 专栏征稿|“智能制造与高质量发展” 专栏征稿|“企业水管理与可持续创新” 专栏征稿|“产业高质量发展场景中数字赋能价值链提升与适应性重构” 专栏征稿|“数字创新创业与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