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目录
- 2023年 第35卷 第5期
- 出刊日期:2023-11-10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
主编:骆品亮
联系电话:(021)25011599
办公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内
邮编:200433
E-mail:rdmana@fudan.edu.cn
详细信息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
主编:骆品亮
联系电话:(021)25011599
办公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内
邮编:200433
E-mail:rdmana@fudan.edu.cn
详细信息
- 数字化转型能促进企业韧性提升吗?——资源配置的中介作用
- 张蔼容,胡珑瑛
- 2023.35(5):1-15[摘要](173)[PDF]()[HTML](295)
- 混合所有制改革能提升国有企业数字化水平吗?
- 黄晓珊,马新啸
- 2023.35(5):16-28[摘要](71)[PDF]()[HTML](74)
- “迷雾中重生”:多重绩效反馈与企业数字化投入
- 邵剑兵,李娜
- 2023.35(5):29-43[摘要](117)[PDF]()[HTML](166)
- 基于元分析的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关系研究
- 张宝建,李坚强,裴梦丹,陈劲
- 2023.35(5):44-58[摘要](91)[PDF]()[HTML](207)
- 企业金融化、政府行为与创新质量
- 章贵桥,杨佳慧
- 2023.35(5):59-71[摘要](71)[PDF]()[HTML](100)
- 创新生态系统中心企业的互动式/非互动式知识搜寻与价值共创
- 辛冲,陈永佳,陈海峰
- 2023.35(5):72-84[摘要](77)[PDF]()[HTML](74)
- “合作”还是“对抗”?——去家族化与家族企业双元创新
- 单蒙蒙,宋启洋,宋运泽
- 2023.35(5):85-98[摘要](59)[PDF]()[HTML](60)
- 创业者身份特征对新创企业早期融资效果的影响——基于生存分析方法的研究
- 刘琳琳,姚小涛,亓晖
- 2023.35(5):99-113[摘要](57)[PDF]()[HTML](190)
- 创业者如何培养认知适应能力?——基于复杂性视角的案例研究
- 焦康乐,胡望斌,王布雨
- 2023.35(5):114-130[摘要](44)[PDF]()[HTML](31)
- 数字创业企业如何通过资源编排实现价值创造?——基于数字平台的跨案例研究
- 贾竣云,陈寒松,徐文箫,田震,朱晓红
- 2023.35(5):131-149[摘要](38)[PDF]()[HTML](29)
- 如何兼顾降碳约束与经济稳态增长?——以技术效率为内生转化媒介的动态门槛检验
- 李勃昕,董雨,谷羽,韩先锋
- 2023.35(5):150-162[摘要](41)[PDF]()[HTML](441)
- CEO从军经历可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吗?——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 李大元,蒋佳霖,韩扬帆
- 2023.35(5):163-174[摘要](63)[PDF]()[HTML](46)
- 平台独家交易的策略选择与反竞争效应研究
- 陈迁
- 2023.35(5):175-186[摘要](40)[PDF]()[HTML](52)
企业数字化
创新管理
创业研究
ESG专题
- 数字化转型能促进企业韧性提升吗?——资源配置的中介作用
- 张蔼容,胡珑瑛
-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经之路,对企业在复杂环境中培育组织韧性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3—2021年沪深A股上市高技术企业年报,使用文本分析法测度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指数,并在此基础上从长期视角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韧性的影响、路径机制及作用条件。结果表明,在长期内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韧性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表现为降低了企业的股票波动,提高了企业的绩效增长;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改进企业的资源配置作用于企业韧性;行业竞争度和供应链集中度影响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韧性二者之间的关系,行业竞争越激烈,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韧性的促进作用越强,供应链越集中,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韧性的促进作用越弱。研究结论深化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韧性之间关系的理解,为引导企业实现数字化战略赋能组织韧性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启示。
- 2023  .  35(5):    1-15
    [摘要](173)     [PDF]() - 混合所有制改革能提升国有企业数字化水平吗?
- 黄晓珊,马新啸
- 数字经济对激发微观主体生产动能和推动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实质性地改善国有企业的数字化水平构成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的关键内容。本文通过手工搜集整理2008—2020年国有上市公司的股东关系和委派董事数据,以非国有股东治理测量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程度,采用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非国有股东治理对国有企业数字化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派出董事参与治理可以缓解政府干预、改善经营效率以及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提升国有企业的数字化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前述效果在2017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发展“数字经济”后更为明显,并且在商业竞争类以及金融科技环境较好的国有企业中更为突出。最后,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对国有企业数字化水平产生驱动效应后,显著提升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市场价值。研究结论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显著推进了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不仅对企业数字化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学术研究作出重要拓展,也为政府部门统筹擘画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科技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 2023  .  35(5):    16-28
    [摘要](71)     [PDF]() - “迷雾中重生”:多重绩效反馈与企业数字化投入
- 邵剑兵,李娜
- 多重绩效反馈是指决策时存在多个参照点,且决策主体存在多样性与群体性,致使绩效反馈出现多重性,多重绩效反馈状态可用绩效反馈相关性指标度量。企业数字化投入与其自身绩效反馈状态息息相关,多重绩效反馈下企业如何通过数字化投入实现“涅槃重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须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了绩效反馈相关性对企业数字化投入的作用,得到如下结论:绩效反馈相关性与企业数字化投入呈U形关系。对绩效反馈相关性进行细分后发现,绩效反馈一致性顺差、一致性落差以及不一致性均提升了企业数字化投入水平;研发背景高管权力深度强化了前述关系;研发背景高管权力广度弱化了绩效反馈相关性、绩效反馈一致性顺差与数字化投入间的关系;董事会正式权力层级强化了绩效反馈相关性与数字化投入的U形关系;董事会非正式权力层级强化了绩效反馈一致性落差与企业数字化投入的关系。考虑企业产权性质,非国有企业的调节作用基本能得到验证;考虑行业属性,在数字产业化企业样本中,多重绩效反馈对企业数字化投入的影响并不明显。本文对多重绩效反馈状态下企业数字化投入行为进行刻画,并考虑了研发背景高管权力结构与董事会权力层级的因素,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加深数字化投入决策前置因素的认识,也有助于政府合理制定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政策。
- 2023  .  35(5):    29-43
    [摘要](117)     [PDF]() - 基于元分析的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关系研究
- 张宝建,李坚强,裴梦丹,陈劲
-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但现有文献尚存在两者作用机理不清晰、研究机制单一等问题。本文基于近5年的相关文献进行元分析,证实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存在中等强度正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的情境要素、变量测量方式以及创新分类变量显著调节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作用关系。具体而言,中小企业相较于大型企业调节作用更为显著;非制造业企业相较于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更能促进企业创新;变量测量方式中主观测量方式下的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影响更大。按照创新价值链环节对企业创新进行分类,企业创新类型及创新程度与数字化转型发展周期规律呈S形匹配。其中,在数字化转型萌芽期主要表现为流程创新与组织创新;在数字化转型成长期主要表现为产品服务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在数字化转型成熟期主要表现为绿色创新与全员创新。研究结果对于未来纵向研究和情境化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同时能够对企业数字化创新战略提供理论指导。
- 2023  .  35(5):    44-58
    [摘要](91)     [PDF]() 创新管理
- 企业金融化、政府行为与创新质量
- 章贵桥,杨佳慧
-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脱实向虚”和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提高企业创新质量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将公司投资选择问题与政府行为结合,基于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实证检验企业金融化对创新质量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从政府治理视角选取变量检验其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创新质量表现为“挤出”效应,其作用机制为企业金融化通过挤占创新资源、增大企业收益波动,进而降低了企业创新质量。政府创新补助和政府监管可以缓解企业金融化对创新质量的负向影响,而官员变更加重了金融化对创新质量的负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偏离程度越大,创新质量越低,并且不同程度的金融化水平对创新质量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也证实了企业金融化对创新质量的负向影响。本文将政府行为纳入研究框架,研究结论丰富了企业金融化与创新质量的相关研究,也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理论借鉴。
- 2023  .  35(5):    59-71
    [摘要](71)     [PDF]() - 创新生态系统中心企业的互动式/非互动式知识搜寻与价值共创
- 辛冲,陈永佳,陈海峰
- 本文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与知识组合理论,从互动式与非互动式两个维度考察创新生态系统的中心企业知识搜寻对价值共创的影响机制,探究知识重组的中介作用和知识势差的调节作用。对364家高技术企业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互动式与非互动式知识搜寻对价值共创均产生正向影响;知识重组的中介作用成立;知识势差正向调节知识重组与价值共创的关系以及知识重组在知识搜寻和价值共创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文基于参与主体层面从知识流动的角度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中价值共创的机制,拓展了创新生态系统中价值共创的前因研究,为创新生态系统中心企业选择合适的知识搜寻策略提升创新能力、实现价值共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 2023  .  35(5):    72-84
    [摘要](77)     [PDF]() - “合作”还是“对抗”?——去家族化与家族企业双元创新
- 单蒙蒙,宋启洋,宋运泽
- 去家族化究竟是促进还是抑制创新依然存在着争议,这是因为以往研究忽略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异质性,即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区别。基于2008—2021年中国A股1 739家上市家族企业的7 369个年度观测值的研究样本,本文实证研究发现:去家族化与家族企业开发式创新呈现正相关关系,与探索式创新呈现倒U形关系;社会情感财富负向调节去家族化与家族企业双元创新之间的关系。上述结论有助于理解家族企业双元创新的驱动因素,为家族企业实现双元创新的平衡发展、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借鉴和建议,也揭示了社会情感财富这一非经济目标对家族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探究了家族成员追求社会情感财富对双元创新的“拥抱”与“阻挠”。
- 2023  .  35(5):    85-98
    [摘要](59)     [PDF]() 创业研究
- 创业者身份特征对新创企业早期融资效果的影响——基于生存分析方法的研究
- 刘琳琳,姚小涛,亓晖
- 新创企业通过创业者的身份特征获取外部合法性来克服新进入缺陷,同时向外释放企业能够创业成功的综合信号,从而获得风险投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新创企业早期阶段融资的动态视角,探讨了新创企业隶属身份种群密度、创业者工作背景多样性与企业获得不同阶段融资之间的作用机制,并基于IT桔子数据库中5 040个新创企业样本,使用生存分析方法中的Cox比例风险模型对该机制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新创企业隶属身份种群密度与创业者工作背景多样性均促进新创企业获得早期融资。两者的交互作用对新创企业获得首轮融资具有促进效应,但对新创企业获得二轮融资具有抑制效应。研究结论为新创企业如何获得早期不同阶段融资促进企业生存成长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参考。
- 2023  .  35(5):    99-113
    [摘要](57)     [PDF]() - 创业者如何培养认知适应能力?——基于复杂性视角的案例研究
- 焦康乐,胡望斌,王布雨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百年不遇的大变局背景下,培养创业者的适应能力是促进新创企业生存和发展,提升创业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围绕创业者认知适应能力这一核心概念,通过对6位创业者的半结构化访谈,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揭示了认知适应能力各维度在创业情境下的具体内涵、自我发展机制和相互影响过程。案例分析发现,认知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其各个维度在自我进化的同时相互影响,共同提升创业者的认知适应能力。本文拓展了认知适应能力形成机制的框架,更为细致地回答了创业者如何培养认知适应能力这一关键问题,弥补了现有理论的不足。同时,通过关注微观复杂适应系统的内部逻辑,从个体认知层面丰富了创业微观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推动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微观研究领域的应用,对于解释更高层次的企业行为发挥了奠基性作用。此外,研究结论也可以为创业者和创业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践指导。
- 2023  .  35(5):    114-130
    [摘要](44)     [PDF]() - 数字创业企业如何通过资源编排实现价值创造?——基于数字平台的跨案例研究
- 贾竣云,陈寒松,徐文箫,田震,朱晓红
- 数字时代背景下,资源编排如何创造价值开始成为创业理论研究与企业管理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以往研究解析了数字赋能的资源配置构型创造价值的不同方式,然而,对于在不同价值创造逻辑中每个价值共创者资源、需求的异质性、资源编排过程机制及其异质性尚缺乏深入剖析。采用跨案例研究方法,选择4个本土企业的数字平台,探索在不同数字创业情境下如何进行资源编排实现价值创造,构建资源编排过程模型。研究发现:数字平台可通过集成式资源编排、协作式资源编排、搭桥式资源编排以及赋能式资源编排4种模式实现价值创造,且4种模式在需求—资源识别、资源结构化、资源捆绑和资源利用等子过程中均存在差异性;不同资源编排模式的选择受创业者创业认知、所识别资源与需求匹配逻辑的影响,且不同资源编排模式呈现出异质性的价值创造逻辑;与集成式、协作式资源编排模式相比,搭桥式和赋能式资源编排模式对企业资源要求相对减弱,更有利于构建数字平台的焦点企业应对资源约束。本文对丰富数字创业和价值创造研究、拓展资源编排理论的应用情境与过程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企业如何构建数字平台具有启示意义。
- 2023  .  35(5):    131-149
    [摘要](38)     [PDF]() ESG专题
- 如何兼顾降碳约束与经济稳态增长?——以技术效率为内生转化媒介的动态门槛检验
- 李勃昕,董雨,谷羽,韩先锋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包容性降碳路径,兼顾“双碳”目标与经济稳态增长至关重要。以技术效率为内生转化媒介,推导降碳减排与经济增长并行演进的理论机制。进一步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经济产出与碳排放之间存在一定的原生依赖关系,完全“碳脱钩”并不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境,而技术效率提升为并行推动降碳约束和经济增长提供了内生转化工具。非线性研究还发现:碳排放增速在不同水平时,技术效率提升对经济增长的内生驱动轨迹有所变化,只有合理适度的降碳约束能够撬动技术效率的最佳内生驱动力。此外,降碳约束对技术效率的内生驱动存在时空异质性:过高或过低的碳排放约束在东部地区并不适用,中西部地区需要一定的碳排放容忍度才能释放效率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共轭红利。研究发现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兼顾经济稳态增长提供了内生转化的理论启示与动态调节的量化依据。
- 2023  .  35(5):    150-162
    [摘要](41)     [PDF]() - CEO从军经历可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吗?——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 李大元,蒋佳霖,韩扬帆
- “军民融合”是重要的国家战略,退役军人的就业创业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具有从军经历的CEO(军人CEO)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军人CEO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并从管理自主权角度考虑其边界条件。基于2009—2020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CEO从军经历可以促进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股权集中度削弱了两者之间的正向关系,而CEO两职合一、组织冗余则加强了两者之间的正向关系。研究结论有利于理解早期具有从军经历的高管如何影响公司战略决策,为高阶理论、印记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提供了新的见解,同时对于如何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管理意义,也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和军民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启示和政策建议。
- 2023  .  35(5):    163-174
    [摘要](63)     [PDF]() - 平台独家交易的策略选择与反竞争效应研究
- 陈迁
- 近期,双边平台“二选一”独家交易行为受到广泛关注。通过构建双寡头动态博弈模型,并考虑竞争对手面对平台排他行为的策略反应,研究发现,当平台间横向差异较大且服务成本较低时,一家平台实施排他性协议,竞争对手平台选择积极应对是均衡结果。进一步,地福利分析发现独家交易策略会损害消费者剩余,造成社会福利损失,有很强的反竞争效应。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经济学对于双边平台滥用市场势力的理论研究,也为今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执法提供理论借鉴。
- 2023  .  35(5):    175-186
    [摘要](40)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