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目录

  • 2024年 第36卷 第3期
  • 出刊日期:2024-07-01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
主编:骆品亮
联系电话:(021)25011599
办公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内
邮编:200433
E-mail:rdmana@fudan.edu.cn
详细信息

2024年第36卷第3期

(下载当期目录)

    特约专栏:中国式管理:数字企业国际化创新的中国智慧
  • 天生全球化数字企业:概念内涵、理论基础与快速扩张机制
    许晖,孙懿,杨勃
    有别于传统天生全球化企业,天生全球化数字企业因独特的起源与技术能力,展现出差异化的国际化特征与快速扩张模式。对此,本文聚焦于数字时代的天生全球化现象,首先,对天生全球化数字企业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并与传统天生全球化企业进行比较研究,以深化对天生全球化新现象的理解。其次,基于内部化理论、过程理论、网络理论和LLL理论等国际商务理论,探讨数字时代天生全球化现象对已有理论应用的拓展。最后,以现有研究为基础,遵循“驱动因素—扩张模式—扩张结果”的逻辑,创新性地提炼出天生全球化数字企业的快速扩张机制,并聚焦探讨了基于用户规模和基于供给规模两种快速扩张模式。通过上述探索,期望能够为数字企业国际化现象提供一个更聚焦、更深入的阐释,并为后续研究提供相对明确且系统的研究指引。
    2024  .  36(3):    1-15    [摘要](97)    [PDF]()
  • 突破“双重劣势”:数字企业国际化创新机制研究——基于最优区分视角
    周翔,吴冠华,孙锐
    数字企业国际化创新面临来源国劣势和新进劣势共同作用所带来的“双重劣势”挑战,为突破“双重劣势”,数字企业必须拟定有效的国际化创新战略,在“差异化”和“合法性”之间取得平衡。本文以TikTok进军美国市场的成功经验为例,运用最优区分理论提炼出了数字企业国际化创新战略演化模型。研究发现:数字企业通过反应式协同平衡数字平台的差异化与合法性进而突破“新进劣势”,借助前瞻式协同平衡数字平台的差异化与合法性进而打破“来源国劣势”,最终占领国际市场。研究结论从最优区分视角为数字企业国际化创新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框架和管理启示。
    2024  .  36(3):    16-32    [摘要](44)    [PDF]()
  • 数字企业如何在新兴市场获得收益:弱制度、网络联结与数字产品特性的组态效应
    黄春明,杜义飞,高一茗,史轩亚
    新兴市场对企业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如何在新兴市场获得收益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现有文献表明企业网络联结能够帮助跨国企业在新兴市场获取外部资源,应对制度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忽视了其在不同制度与不同企业中的差异。基于中国App在非洲市场发展的数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数字企业在新兴市场实现高绩效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数字企业网络联结在不同的弱制度与数字产品条件中展示出差异化的作用方式。在弱制度作为核心条件存在时,网络联结可以与弱制度互补为数字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弱制度条件不存在时,数字企业通过网络联结与数字产品特性的互补来增加数字产品价值获得高绩效。研究结论揭示了数字企业在新兴市场的组态发展路径,为其在弱制度环境中实现高绩效提供了策略,同时在理论上将网络联结的作用扩展至弱制度情境和数字企业对象。
    2024  .  36(3):    33-44    [摘要](48)    [PDF]()
  • 数字化转型与跨国企业研发国际化投资模式
    张婷,刘晟勇,毕晓方
    数字化转型是推动企业配置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创新绩效的重大战略举措。投资模式选择影响跨国企业研发国际化的投资成本、收益分配以及风险水平。探讨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跨国企业研发国际化投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信息加工理论,利用中国上市跨国企业数据,考察数字化转型对跨国企业研发国际化投资模式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跨国企业选择独资模式而非合资模式展开研发国际化投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发挥提质增效和成本降低作用促进跨国企业选择独资模式。在非国有跨国企业中、母国和东道国制度距离较低的情境下,数字化转型更能促进跨国企业选择独资模式。研究发现为理解跨国企业利用数字化转型优化研发国际化投资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跨国企业全面把握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和作用规律提供了管理启示。
    2024  .  36(3):    45-57    [摘要](57)    [PDF]()
  • 知识管理
  • 高铁建设、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差距
    王春杨,张超,王君慧,魏学辉
    本文构建了包含旅行时间成本和商品贸易成本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阐释了高铁促进知识溢出进而影响区域创新差距的作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在商品贸易成本既定的情况下,压缩旅行时间可能会加剧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但高铁的知识溢出效应可能会缩小区域创新差距。实证结果表明,高铁显著提升区域创新绩效,但同时也拉大了高铁城市之间的组内创新差距,使之成为区域创新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分区域看,高铁在中西部拉大了高铁城市组内的创新差距,而在东部却缩小了组内创新差距对整体差距的贡献;高铁主要加大了中小城市对区域创新差距的贡献程度。此外,降低商品贸易成本会强化高铁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不同类型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创新呈现出协同作用。研究结论对于高铁网络下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在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协同推进区域之间商品和创新要素一体化具有启示意义。
    2024  .  36(3):    58-69    [摘要](51)    [PDF]()
  • 知识重组对高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余良如,于渤
    创新是高技术企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关键动力,而知识重组在提升创新绩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有研究并未充分探究知识重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本文构建了知识重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模型,讨论了关系动态性的中介作用和知识网络分解性的调节作用,采用2000—2019年436家A股上市高技术企业财务、专利和联盟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重组创造不仅能直接促进创新绩效,亦能推动关系拓展间接提升创新绩效;重组复用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呈倒U形,且关系稳定性部分中介了重组复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网络分解性强化了重组创造与创新绩效的正相关关系,且对重组复用与创新绩效的倒U形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本文完善了知识重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对高技术企业协调内外部资源实现重组创新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024  .  36(3):    70-83    [摘要](64)    [PDF]()
  • 知识协同如何促进企业生态位演化?——基于青岛双星的案例研究
    姜忠辉,周萌,罗均梅,孟朝月
    本文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视角,对“传统制造企业不同类型的知识协同行为如何驱动企业生态位演化”这一问题进行了嵌入式单案例研究。通过对青岛双星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分析,构建了“商业模式创新视角下知识协同驱动企业生态位演化的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在生态位第一次演化阶段,通过取长补短型知识转移促进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了企业生态位占据;在生态位第二次演化阶段,通过问题解决型知识共享促进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了企业生态位扩展;在生态位第三次演化阶段,通过需求聚焦型知识创造促进锁定型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了企业生态位深化。揭示了知识协同对企业生态位跃迁的作用机制,拓展了企业生态位演化的前因研究,为传统制造企业实现生态位跃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2024  .  36(3):    84-99    [摘要](73)    [PDF]()
  • 趋利避害:工作不安全感对推脱型知识隐藏的差异化影响
    易凌峰,陈浩宇
    作为个体的私有资产,知识拥有者不愿意分享知识的同时,常常会表现出推脱型知识隐藏行为。深入探究引发员工推脱型知识隐藏行为的前因和机制,探寻控制这种反生产工作行为的有效措施,将助益企业的知识管理。基于工作要求的视角,分析了工作不安全感对推脱型知识隐藏的差异化影响作用以及任务互依性的适用范围,同时基于JDR理论的“损耗路径”假设,探讨了工作压力的中介作用。通过三时点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收集的308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认知工作不安全感与推脱型知识隐藏之间存在U形的曲线关系;情感工作不安全感正向影响推脱型知识隐藏;任务互依性正向调节情感工作不安全感和推脱型知识隐藏之间的关系;工作压力在情感工作不安全感和推脱型知识隐藏之间存在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丰富了工作不安全感的研究视角,阐述了任务互依性不适用的条件和工作要求促发员工反生产工作行为的作用机制,为企业在知识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2024  .  36(3):    100-112    [摘要](49)    [PDF]()
  • 创新管理
  • 大国智造的“器”质:机器人驱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效能
    傅联英,韩蓄,蔡煜,彭继宗
    工业机器人是大国制造的新引擎,驱动着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本文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为出发点,以人员精简化、技能高级化、分工精细化、产业多样化为衔接点,以工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为落脚点,阐释机器人驱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并评估效能。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机器人应用显著地促进了工业高质量发展。经内生性矫正和稳健性检验后发现,机器人应用产生的工业提质效应依然显著。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机器人应用正是通过促进人员精简化、技能高级化、分工精细化、产业多样化4重渠道,驱动了工业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结果进一步发现,机器人应用产生的工业提质效应在大城市、西部地区以及超老龄社会阶段更为强劲。研究结论为理解工业机器人何以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逻辑和经验证据,为加速迈向“中国智造”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抓手。
    2024  .  36(3):    113-124    [摘要](46)    [PDF]()
  • 促进还是抑制:新能源车企被动型异地投资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熊勇清,颜泉润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地方保护”现象,新能源车企为了迎合一些地方保护政策而不得不选择异地投资。这种被动型的异地投资会干扰企业既定的创新计划,进而影响新能源车企的创新产出。利用2009—2021年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了被动型异地投资对创新产出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新能源车企被动型异地投资显著抑制了创新产出。影响渠道检验进一步表明,被动型异地投资主要通过“资源侵占效应”和“需求同质效应”两条影响渠道来抑制创新产出。在考虑了组别差异后,被动型异地投资对创新产出的抑制作用存在有效性边界:当被动型异地投资较为集中时,不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推广前期时,仅表现为不显著的抑制趋势。研究结论丰富了异地投资影响创新产出的分析框架,优化了新能源车企异地投资的战略选择,同时为坚决破除中国新能源汽车地方保护提供了经验证据。
    2024  .  36(3):    125-136    [摘要](50)    [PDF]()
  • 战略认知差异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吗?——基于文本主题分析的实证研究
    古志辉,王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创新的边际贡献超过传统物质性生产要素,企业技术创新优势更多源于管理者认知的转变,而不再由异质性的资源所决定。本文探讨了行业场景中管理者的战略认知相较于行业共享信念之间的差异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同时考虑了探索式学习与知识组合多样性在其中所发挥的路径传导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管理者的战略认知差异能够显著促进以专利申请量为表征的技术创新数量,提高以专利外部引用为表征的技术创新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探索式学习和知识组合多样性在战略认知差异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受到来自家族权威和行政制度的干预,管理者的战略认知差异在非家族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样本中表现出更为显著的技术创新效果。研究结论从战略认知差异视角拓展了技术创新的前因研究,同时为理解中国企业的创新决策逻辑、探究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4  .  36(3):    137-148    [摘要](50)    [PDF]()
  • 多维邻近性对国际技术标准生存时间的影响研究——基于ITU国际技术标准生存分析
    周青,陈佩夫,毛崇峰,杨伟
    在技术快速变革和迭代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技术标准联盟是各类组织适应技术快速发展的必要手段。技术标准联盟的组织构成正在朝着跨国化和多样化发展,联盟成员间特征差异程度的提升对技术标准生存时间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协同创新理论,基于2010—2021年ITU国际技术标准联盟的相关数据,运用生存分析方法,分析多维邻近性与技术标准生存时间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地理邻近性与技术邻近性能显著提高ITU国际技术标准生存时间;组织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对ITU国际技术标准生存时间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地理邻近性与技术邻近性、组织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的交互作用对ITU国际技术标准生存时间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地理邻近性与组织邻近性、地理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技术邻近性与组织邻近性以及技术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的交互作用对ITU国际技术标准生存时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技术标准联盟协同创新的理论解释,丰富了技术标准生存时间驱动因素的理论成果,可为我国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管理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2024  .  36(3):    149-162    [摘要](48)    [PDF]()
  • 特约专栏:有组织科研
  • 建设大学创新体系,服务有组织科研——以清华大学为例
    刘奕群,邱垚
    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大学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进一步明确大学创新体系的角色定位,营造创新生态,加强有组织科研。本文结合清华大学科研管理实践,提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体系的独特价值,即发挥知识流转枢纽作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协作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并论述了在推进有组织科研背景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体系的建设路径,以期为高校完善大学创新体系,服务有组织科研,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理论支撑。
    2024  .  36(3):    163-168    [摘要](47)    [PDF]()
  • 高校强化有组织科技创新的思考和实践
    朱才朝,夏杉珊,肖韶
    提速建设科技强国,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党和国家在新征程对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提出的新要求。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组成部分,应切实担负起推动科技创新的使命担当和历史责任,加强有组织科研,持续优化创新体系,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而高校加强有组织科研的路径和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本文分析总结了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校在科技创新上的主要做法,梳理了国内重点高校在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有组织科研方面的重点举措,并结合重庆大学在强化有组织科技创新方面的实践经验,从加强与国家需求紧密对接、完善创新体系、推进技术科学发展、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等方面提出强化有组织科技创新的意见和建议,为我国高校推动有组织科研、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4  .  36(3):    169-174    [摘要](34)    [PDF]()
  • 我国研究型高校如何高质量开展有组织科研——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
    龙志,刘采云
    高校有组织科研,是对国家战略导向与市场需求的有机整合,是新战略机遇时期对高校科研模式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分析了研究型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现状,并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论述了学校在有组织科研方面采取的实践举措及积极成效。面对当前全球科技领域的战略博弈,我国研究型高校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发挥科研优势,持续提升有组织科研的战略能力。
    2024  .  36(3):    175-180    [摘要](30)    [PDF]()
  • 研究型大学校院联动有组织科研的实践与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
    戴智华,谭华,王婷
    基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开展有组织科研以及和涉海单位协同开展“大海洋”行动计划专项的实践,从职能定位、管理方式、组织形式等维度探究了研究型大学校院联动有组织科研运行的机制。二级学院采用闭环全生命周期科研创新管理模式,探索形成了科研区域协同创新管理模式,并探索融入上海临港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合作,为研究型大学校院联动开展有组织科研提供了最佳实践标杆案例。“大海洋”行动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组织地从多学科交叉创新、创新基地建设、优势资源导入、组织机制建设等方面,以需求导向和平台化布局开展协同攻关,形成一种产学研用融通全链条生态体系科研发展模式。研究结论可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校院联动开展有组织科研实践提供参考。
    2024  .  36(3):    181-190    [摘要](40)    [PDF]()

信息公告

更多>>

在线期刊

友情链接

重要通知

关闭
专栏征稿|人工智能与组织创新 专栏征稿|中国式管理: 数智时代组织创新发展中的矛盾管理 专栏征稿|数智时代新特质下多主体运营创新与治理 专栏征稿|大数据+AI与HI融合下的企业创新战略及其微观基础